立即下载
四年磨一舞,声声鼓点皆是情 ——广场舞《渔鼓响咚咚》备战群星奖幕后纪实
2025-09-15 17:59:03 字号:

四年磨一舞,声声鼓点皆是情 ——广场舞《渔鼓响咚咚》备战群星奖幕后纪实

w_558d428c252ce8bd20a45eb376c9ff07.jpg

祁东县融媒体中心9月15日讯(记者:胡春雷 曾桢 黄全魁)初秋,炽热的阳光穿透祁东县芙蓉学校体育馆的玻璃窗,在群星奖倒计时牌上跳跃闪烁,与之相邻的 “一群人、一条心、一起拼、一定赢”红色标语,似燃烧的火焰,将整个场馆映照得热烈激昂。

“渔鼓一敲咚咚响,唱起歌,跳起舞,日子越过越兴旺……”熟悉的旋律在空旷的场馆内循环播放,30名演员踩着鼓点翩然起舞。汗水顺着泛红的脸颊滚落,在练功服上晕开深色的痕迹,却丝毫不影响她们舒展肢体的利落姿态。她们中有教师、护士、医生、乡镇干部……虽非专业舞者,却因对家乡文化的挚爱,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。这支备战群星奖的队伍,正以每一个精准的动作、每一次默契的配合,反复打磨着广场舞《渔鼓响咚咚》。

自2021年创意萌芽,至2025年正月初九高强度集训开启,四年间,这部作品历经数十次修改,人员几度更迭,最终凝练成4分08秒的舞台精华。这背后,是创作者的执着、演员们的奉献,更是一方文化血脉的鲜活律动。

w_7c7fa272bc7d81af8ee9625abe1d2abe.jpg

采撷古韵谱新声

祁东渔鼓,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曾一度面临“年轻人不愿听,传承人难寻觅”的尴尬境地。2021年,县文旅广体局的群文工作者们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:将渔鼓的唱腔鼓点与现代广场舞融合,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。

“渔鼓是刻在祁东人骨子里的文化记忆,不能让它冷了场。”编导贺湘深情地说。那年春天,她与王敏等四位同事组成创作小组,背着录音设备,走遍全县26个乡镇(街道、管理处),拜访30多位老艺人,记录下《访华容》《双巧配》《日月图》等珍贵的传统曲调。

“最难的不是采集,而是转化。”编曲匡海阳感慨道。传统渔鼓节奏缓慢,唱腔古朴,若直接搬上广场舞舞台,难免显得“水土不服”。他们尝试将电子琴旋律融入“一板三眼”的渔鼓节奏,还以渔鼓艺人的基础动作为蓝本,编排出姿态优美、变化多样的舞蹈动作,让家乡的传统文化以舞蹈这一鲜活形式得以传承。

光是前奏鼓点,就改了17版。直至2024年,作品才基本定型。进入2025年集训阶段后,团队又根据群星奖评审要求,对动作衔接、队形变换进行了20多次微调。

“我们要让这4分08秒,每一秒都闪耀着光芒。”贺湘的信念从未动摇。

w_9e1e3fb73d45e7653ea81ba1bfbec496.jpg

苦练坚守映初心

舞台的光鲜,由无数深夜的汗水与坚韧铸就。

演员李秋玲,祁东县归阳镇第二中心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,每天上完6节课后,匆匆扒几口饭,便驱车半小时赶往芙蓉学校体育馆 ,排练至深夜10点才能回家,孩子只能托付给婆婆照顾。

“妈妈你是不是不要我了,能不能别去跳舞了,回来陪我读绘本……”排练间隙孩子的哭诉,让她心如针扎。“队伍里每个人都很难,为了家乡的荣誉,我不能掉队。”她抹掉泪,转身又跳起了的渔鼓舞步。

来自步云桥镇堆积联校的廖媛,产后三个月便加入集训 。为恢复体重,她每天只吃蔬菜沙拉,早晚各跑5公里,从145斤减到120斤。更让她心疼的是儿子——8月中旬,孩子突发水痘、高烧39度,她却因排练无法陪伴。

“有一次婆婆打来视频,孩子哭得嗓子都哑了,一直喊妈妈……我手抖得筷子都拿不住。”廖媛强忍泪水,哄完孩子后,盒饭再也吃不下去,躲到角落擦干眼泪,音乐一响,又迅速归队。

20岁的刘淼,是团队中最年轻的演员。起初,她觉得“每天排8小时又累又枯燥”,七夕节都不能和男朋友约会,曾以感冒为由想请假。编导贺湘拉着她走到道具架前:"你看这些渔鼓,都是镇上八十多岁的张爷爷戴着老花镜,一针一线缝出来的。要是我们不坚持,怎么对得起他的心血?"

贺湘的话像一记重锤,敲在刘淼的心上。她仔细端详着渔鼓,仿佛看到了老艺人佝偻着背,在昏暗灯光下专注缝制的身影。那一刻,"传承" 二字在刘淼心里有了分量。从此,她再未请假,膝盖磕破了就贴创可贴继续跳,朋友约逛街一律婉拒:“等比完赛再说!”

w_93db4f41c324d21caad12abb7ee8ef90.jpg

微光成矩显担当

纵然排练路上难题接踵,这支队伍里却没有一人选择放弃。

62岁的贺湘,虽已退休,但对祁东曲艺文化的热爱让她始终坚守在排练一线。每天,她总比所有人提前到达场地,分发舞蹈服,对着镜子反复琢磨动作细节,等演员们到场后,再逐人纠正姿势、调整站位,是队伍里公认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
“每次看到他们后背湿透的练功服,摸到舞鞋上磨破的鞋尖,我都忍不住偷偷抹泪。可从头到尾,没听谁喊过一句累、说过一句苦。”贺湘眼眶微微泛红,轻声说道。

有一次排练到深夜,体育馆灯光突然熄灭。大家纷纷打开手机手电筒,借着微光继续跳,嘴里还哼着渔鼓调子——“那一刻,我特别感动,她们是真的想为家乡文化争一口气。”

乡镇医生王松云每次排练结束后,还要开车40多公里回单位值夜班;几位农村来的演员自费租住在县城,只为赶上每晚的集训;还有人放下家中生意、推迟婚期……一切牺牲,只为一个朴素心愿:把祁东渔鼓“跳给全国看”。

w_5c15d9b76e8ae162135ac8683f5f09a5.jpg

唤醒一城文脉心

排练之余,演员们还自发组成“渔鼓推广小组”,走进学校、社区,教孩子们跳简化版《渔鼓响咚咚》,把渔鼓唱腔编成童谣,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稚嫩的心中生根发芽。

“有个小朋友说,原来奶奶爱的渔鼓这么好玩!那一刻,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了。”演员雷子璇感叹道。

如今,距离群星奖评审越来越近,30名演员仍在日复一日地雕琢着作品。深夜的体育馆里,渔鼓的“咚咚”声与演员的脚步声交织成一首最美的乐章;灯光下,她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,像一道道坚守的印记。而这,或许就是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最温暖的诠释。

“不管最终能否获奖,我们已经赢了。”贺湘望着排练场中那群疲惫却目光坚定的演员,轻声说道,“赢在让渔鼓重新响了起来,赢在让普通人用热爱书写文化的传承故事。”

四年磨砺,声声鼓点凝深情。这咚咚之声,击响的不只是节奏,更是跳动的乡土文脉;这翩翩舞姿,跃动的不只是肢体,更是对故乡最深沉的热泪告白。

来源:祁东县融媒体中心

作者:春雷 曾桢 全魁

编辑:黄全魁

点击查看全文

回首页
返 回
回顶部